查看原文
其他

引入社会资本,能够拯救中国体育场馆的困局吗?

2016-03-22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两会上,“站着”开会的姚明提出了有关场馆使用的两会提案,引起了各方的讨论。其实,场馆利用率低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姚老板的思路可行吗?还有什么可以解决场馆利用率低的解药吗?


主笔: Begins_




姚老板的新提案


姚明的提案题为《转变管理思路,盘活体育场馆,突破体育产业发展瓶颈》,指出“各地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情况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Via新华网


姚明的提案也指出了具体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包括:场馆功能单一,成本高;选址偏;效率低下和安保压力大等。



Via网易


对此,姚明给出的建议包括:

  • 建立协作模式,改变体育场馆设计思路,考虑群众性的日常体育文化需求;

  • 突破公共体育场馆现有运行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成立股份制经营实体甚至产业集团;

  • 更新经营理念,树立“No Event,No Arena”(没有活动,就没有场馆),也就是“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扶植精品赛事,精品演出;

  • 打造安全、舒适、高效欣赏环境;

  • 在鼓励商业运营的同时,强调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



姚明振臂一呼的提案,立刻得到了四方的相应。想想原因也简单:在你的家乡,你知道多少可以利用的体育馆?你能进去的有几个?想打个篮球踢个足球的你要跑多远才能找到场地?所以,这可是一道送分题啊朋友们!






中国体育场馆的窘境


目前,中国是承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次数最多的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余所,全国大部分的二线及以上城市都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综合性体育馆。而与这样的富余相比,普通居民体育健身的场地可谓少得可怜。


▼网易做出的有关人均公共用地不足的调查报告


很多场馆在举办一次大型赛事后就鲜有机会再度高效利用,而举办一些日常的小规模比赛对于体育馆的损耗和维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小型比赛用不起,大型赛事够不着,更别提开放起来让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了。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导致场馆长期处于闭门谢客的状态,成为了城市中一个华而不实的吉祥物


▼位于南宁的广西体育中心在建成后利用率极低



体育场馆运营中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并被业内认为是“老大难”问题。现在的中国体育存在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群众有健身的想法,但却严重缺乏健身场所;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场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体育场馆数量严重不足与长期闲置并存。


▼安徽巢湖市体育中心的红色跑道上跑的不是运动员而是种菜的老农,体育场变菜地


《解放日报》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场馆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数以万计,但很难做到向群众全天候开放,利用率不到30%。


30%的数据乍看之下令人吃惊,但细想之下这样的数据也并不奇怪。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都归属政府系统,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没有经营压力,且体育场馆享受财政拨款,管理方也没有盈利动机。不管场馆开不开放,亦或是经营成什么样,都与他们没有关系,自然就不会费心尽力。


▼大型场馆看似高大上,然而实用性呢?



因此,场馆经营如不流入市场,即为死局。


引入民资是解毒良药吗?


看起来高大上的提案,经过我们简单粗暴的解读一下,其实就是——你们没事儿别瞎建场馆,建了你们也不用。已经建好了你们要是管不好就别用你们的人管了,让企业进来好好管管,让大家都能用上了,省着放那儿当吉祥物都碍眼.........




从2014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中看,行政机关管理的体育场地8.39万个,占5.11%。事业单位管理的体育场地68.66万个,占41.81%。企业管理的体育场地13.77万个,占8.38%。 


相较于十年前所发布的民资企业投资的体育场地5%的份额,数字显示我国民资在体育场馆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而这种比例关系恰与美日及欧洲等国相反。在体育职业化,产业化发达地区,除一些必须的大型体育设施是国家投资外,绝大部分都是非政府资金建设的。


【相关阅读】:2016年, 这四座新体育场馆将颠覆你的体育世界



引入民资,可以改善民众用不到、政府养不起馆的问题,这样的提案固然是解决我国体育场馆困境的好办法。然而我国的民间资本对投资体育场馆方面,其实有着重重的困难。这里,既有历史沿革的原因,更有政策吸引力与市场原动力不足的因素。


首先,资本具有趋利性,总是沿利益最大化轨迹运营,显然,目前兴建体育设施的低回报甚至亏损,是没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体育领域的其他方面,民间资本可一掷千金,他们愿意每年投入几千万元去冠名一个足球俱乐部,但也不愿用同样的钱去投资体育场馆和群众健身场所。因为投资前者能在曝光度、知名度等无形方面获利,而建设场馆,不仅在无形回报上大打折扣,每年还要继续投入大量的追加资金,用于日常维护、修缮和相应的人力开支。


▼体育场馆从建设到维护,无时不刻不在烧钱



除此之外,体育场地的频频被占,也令有意投资者望而却步。体育用地频频被商业开发挤压,就算下决心兴建,朝不保夕的感觉也如影随形,不知哪天就被“侵略”了,其投资欲望怎能不受到影响。


平心而论,体育场馆的吸引力远不及商业商圈,为了让经济能够明显快速的增长,大量的体育场馆被挤占、被挪作他用,使本来就不足的体育场地更加缺乏。



民资+体育场馆 2.0


如何吸引民资介入体育场馆,本就是我们急迫要思考的问题。从政府全额投资兴建体育场馆到差额拨款、再到现在的场馆的自负盈亏。体育场馆的经营,是民资最容易介入同时风险最小的一种进入方式。


将一些成熟的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工作交给专业化程度更高,管理水平更高的场馆管理团队,将商业化与公益性并行,发掘场馆的无形资产,发挥场馆的剩余价值同时满足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


▼李宁体育园的政府+民资新模式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对于风险更大的体育场地的兴建,当民资企业将其作为一项企业的公益性质事业时,收到的回报虽不像冠名一致球队那么立竿见影,但是长久上看对于企业的形象树立、影响力的扩大都是有所利益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企业主导投资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各地政府可以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优惠从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体育场馆。


▼愿未来这样的场景不再出现



而与此同时,与民资场馆建设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能够完备完善,让投资方不再有任何后顾之忧。


尽管困难重重,但民间资本涌入体育场馆依旧拥有巨大潜力,而中国体育场馆在未来的发展,自然是也少不了民营资本的支持,这也是一个国家体育商业化,市场化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体育产业一片欣欣向荣的今天,愿我们的体育场馆能够不负春光,野蛮生长。





主笔: Begins_

责任编辑:郭了个日 点哥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


✎ 相关阅读 


更多干货

体院系列 | 体育人才 | 体育留学 |

| 往期招聘 | 感恩体育 | 匠人精神 |

电子竞技 | 中国足球 | 体育旅游 |

| 未来趋势  | 体育场馆 | 专访大咖 |

体育 IP VR | 真人秀 | 德约科维奇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注为体育人代言

做有温度的体育自媒体

产业 | 营销 |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投稿/招聘/建议:

sports_express48@163.com

更多干货,尽在“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